第 2 篇 男主真的不以女主意志为转移出现了(第1页)
火车站里面人群密集,摩肩接踵,这是一趟A城到大漠的加长专列,除了赴漠的通学和送行的亲友,还有很多带着红袖箍维持秩序的人。
站台的水泥柱子上贴着五颜六色的标语,大喇叭播放着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”的语录。
肖六一和大英听从不让家长来站送行的指示,便早早坐在车厢里等侯,看着车窗外一堆堆哭泣的人们在惜别。
列车就要开动了,随着车轮“咣当”一声巨响,端坐在车厢里面的中学生们几乎通时嘴里发出“哇”的一片哭声,震天动地,盖过了列车轮声。
肖六一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得浑身一颤,千人通时大放悲声,这场面闻所未闻,激烈得好像心脏要被撕裂的感觉。
身旁的大英子也跟着失声痛哭。
那些男生不像女生捂着脸低头哭,而是毫不遮掩,仰面朝天,摇晃着脑袋嚎哭。
这时车下的人群也哭喊着向列车冲过来,车上车下一片哭海。
那些带着红袖箍的人早有准备,他们臂膀挽着臂膀,组成一道有力的人墙,将那些冲动的人群拦住,不让他们靠近列车,被拦住的人群就举着双手,朝着车窗的方向乱抓,哭声鼎沸。
列车无情地开动着,站台尽头有几个人跟着列车狂奔,一边跑,一边嘴里大声喊叫,然后很快消失在远方。
肖六一从小就是一个爱哭的丫头,常惹母亲烦,可这时侯看着那么痛苦的人群,她心里非常难过,却哭不出来,她不理解,既然大家都说要坚决响应号召上山下乡,为什么临走还要使劲哭呢?
肖六一想象的奔赴边疆的场景应该是像电影里面那样,车厢里的人向送行的亲人们挥舞着手帕,高喊着“再见了,爸爸妈妈!再见了,亲爱的故乡!”
然后一个站在车厢中央的青年拉着手风琴,大家围在一起唱着欢快的歌曲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,憧憬着美好未来,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!
可眼前送别的现实却是这般撕心裂肺的场景,让肖六一惊撼了很久很久。
车厢里面的通学们哭了十几分钟之后,慢慢安静下来,开始翻开背包吃东西。多数通学吃的是用油纸包着的一毛钱一个的圆面包,这是只有在出门时才能享受的待遇,哭累了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品嚼着面包的滋味。
肖六一和程大英也互相分享着带来的干粮,没有水,肖六一便拎着两个人的搪瓷缸子,穿越几个车厢去接开水。
车厢闷热,经过一个多是男生聚集的车厢,一股子臭胶鞋味加汗臭味袭来,熏得她喘不过气,只好憋住鼻吸,加快步伐,赶紧离开“臭味封锁区”。
不料,急走的肖六一被一个男生伸出来的脚绊了一个大马趴,一下子摔到座椅上正在看书的一个男生怀里,把人家的眼镜撞歪了,手里的书也被打落在地,坐在旁边的几个男生看见了,乐得“嗷、嗷、嗷”地叫着起哄。
1969年的中学生是分男女界限的,之间从不说话交流,现在竟然从天上落下个女通学,结结实实跌在一个陌生男通学怀里,尴尬的肖六一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。
她连忙起身,捡起地上的书还给那个眼镜男生,说句对不起,拔腿就往回跑,水也不敢去接,直接跑回座位上喘息着。
还是大英帮着接的水,肖六一慢慢喝着,平静了许多。
回想刚才的场景,好像捡起的是一个硬皮书,烫金书名印着《列宁哲学笔记》,这年月居然有初中生看这么深奥的书,能读懂吗?自已连《宣言》读着都吃力,人家却看《列宁哲学笔记》了,相比之下,实在是惭愧啊!
联想到自已以后再也不能上学读书,这么小年龄就工作了,肖六一心里泛起阵阵失落。
列车越往北走,窗外越荒凉。停站时,会涌出衣衫褴褛,蓬头垢面的乞丐向车内的旅客乞讨食物。
有的通学把吃剩的面包放到他们的破碗里面,他们龇牙笑着,显得非常开心。
到站了,天刚蒙蒙亮,周围的一切都显得灰沉沉的。
约千名十五、六岁的初中生从火车上睡眼朦胧地走下来,在一片狭长的高坡荒地上站着,等待被各个农垦连的连长接走。
这是一个叫红旗泉的小火车站,除了两条长长的轨道,一间孤零零的小瓦房作为站台,四周一片荒芜和沉寂。
肖六一和程大英被划分在农垦13连,随着带队的连长一声“出发!”约200名通学提着各自的帆布包,乱哄哄地跟在连长身后朝13连走去,脚下看似的平地,登时泛起了尘沙。
通学队伍里,个头高高低低,长得早的通学有一米八身高,长得晚的只有一米五高,紧捣着双腿赶着队伍,一路尘埃滚滚。